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二章 家乡的院落

玉老先生 上海信客 1081 2024-09-13 13:35:44

我很欣慰,在暑假的日子里,我有了可去的地方。

有一天清晨,母亲在自家的菜地里摘了小青菜,嫩嫩绿绿的还沾着露水,吩咐我跑步时带给玉老先生,天气不怎么好,母亲说玉老先生今天应该不会去赶集了,你老是去玉老师家,多打搅人家,还让我带了一点刚收获的绿豆,可以给玉老先生煮绿豆稀饭吃,天起太闷,年纪大了口味会差很多。

在农村的早上,男人们基本上都荷锄到庄稼地转悠去了,只有女人在家烧饭,勤快的女人边烧饭,看着孩子,还可以洗衣,在正房的傍边,有稍微矮些的,是厨房,青色的瓦,屋顶上,有着炊烟袅袅,在这个叫做玉家渡的小村里,只有不到五十户的人家,和我们的村庄不同,村子是建立在大片石头岭的空地上,远望似乎有些零散,如梯田般层层相隔,由于采石造房的原因,在村尾,除了还保留一大片的供村里农忙时晒稻谷和花生的整片之外,我们称它为红石,现在是机器切割了,但那时还是纯人工采石,约一百斤左右,一直采到很深,于是形成大大小小的石塘,与村后的大河相通,不多久,繁殖很快的不知明的绿色水藻便三三两两的漂浮在水面。夏天便是老人孩子的乐园了,光着屁股的孩子故意摆着各种姿势从高高的石岩跳水,老人在清晨或者黄昏,戴着草帽,拎着竹篓,或是雨天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腰上栓着自己用木头制作的可折叠的小凳子,或在河岸的歪脖树下,或在石塘相连阴凉的涵洞下,自家屋后砍下的青竹,讲究美观的在煤油灯下,竹节处熏几个烟圈,几条蚯蚓,几把米糠,晚上自家和邻里的厨房,便弥漫着鲫鱼的香味。

在从村尾进村,经过长长的,斜斜的,平缓的石板路上,靠近路口的第一家房子的大娘温和的和我招呼,“来看玉老师了,你对老人真好。”这一入眼就看的出是村里最好的房子,新式的瓷砖,大的院落里种着几棵柚子树,树过去有一小片菜畦三层半的结构,顶上半层为了隔热依然盖的是青瓦,她是玉老先生的本家堂侄媳妇,儿子在山西从商,我黄昏如果和老先生散步时每次经过,她都热情搬条长凳,递上蒲扇,请我们坐会,拉几句家常,不幸是的老伴五一节前从县城骑车回来的路上,死于突发脑溢血,若大的院落,一个人未免有些孤独。

这个村庄对于我,还是比较陌生的人,所以,当一只狗冲着我吠的时候,连锁反映般的,村里的狗吠遥相呼应,接着就是鸡的“咯咯”声不绝于耳,我初时有些不习惯,通往玉老先生家的这条石板路是村里连接村头村尾的主干道,要经过很多人的家门口,农村吃饭都会端个碗,在自家没有院墙的空地上或蹲或坐着吃,后来,每次玉老先生送我回家,一定要送出村口,我的进村和出村,一路便接受着别人的注目,因为村里几乎是没有外人来的,况且是玉老先生家的客人。

我也是后来听玉老先生的孙女小燕讲才知道,爷爷送客从来都是在走廊止步。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在这个十里八乡的村庄玉老先生有着多么高的威望。

吴城玉家,县教育系统玉家父子及玉家三孙玉清华,教育系统三代名师,经商有沪上玉家长孙木材行,山西玉家眼镜行。玉家第三代一幢幢楼房造起来。这是后话,

作者感言

上海信客

上海信客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